Add to Book Shelf
Flag as Inappropriate
Email this Book

剩餘時間和消費主體貨幣論 : 剩餘時間和消費主體貨幣論

By yu, 俞小明, 小明俞

Click here to view

Book Id: WPLBN0004451121
Format Type: PDF eBook:
File Size: 0.2 MB
Reproduction Date: 11/21/2016

Title: 剩餘時間和消費主體貨幣論 : 剩餘時間和消費主體貨幣論  
Author: yu, 俞小明, 小明俞
Volume:
Language: Chinese
Subject: Non Fiction, Social Sciences
Collections: Sociology, Authors Community, Most Popular Books in China
Historic
Publication Date:
2016
Publisher: yuxiaoming
Member Page: yuxiaoming xiaoming

Citation

APA MLA Chicago

小明俞 Yu, B. 俞., & Yu, 俞. 小. (2016). 剩餘時間和消費主體貨幣論. Retrieved from http://www.gutenberg.us/


Description
《剩餘時間和消費主體貨幣論》 作者:俞小明 前言: 面對那些崛起的大國,他們的經濟真的就騰飛了嗎?臺灣的經濟優勢在哪里?面對對岸大國的崛起,我希望通過對對岸的觀察來給出答案,以此發表我的「剩餘時間貨幣假說」觀點。 一個正常的市場經濟國家必定是消費代替投資為主體,而非投資代替消費為主導,我之所以要研究經濟學,目的在於防止再次引發的世界級金融海嘯,預防各種壟斷模式對於民生經濟的危害,這其中就包括消費壟斷和資本壟斷,其次我們需要打破行業資訊的不對稱,資訊的不對稱造就了各種「商業套路」,使得消費者無法獲取真實的資訊知情權,因此《剩餘時間消費論》是一本集合了生活經驗和經濟倫理關係的好書。 在工業化進程中,資源趨向於集中,資源集中的後果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依賴於資源擁有者,當代意義的無產並非是指私下沒有自己的財產,而是指無產者沒有自己的資源可以自主造血解決自身就業或創業的問題。 消費壟斷定義: 在工業化進程中,少數人利用自己手上的資源轉換成資本壟斷,逐漸實現了市場壟斷,通過市場壟斷模式佔據多數人的資源,從而改變了市場經濟的平衡關係,使得資本衍生出更多的剩餘價值,使得原本單純的貨幣屬性變得不再是真正的貨幣,而是成為了少數人用來壟斷資源和控制市場份額的工具,使得貨幣失去了其原本的屬性。 在此期間,「偽市場經濟體制」就成了他們財富洗白的制度,真正的市場經濟是一個沒有壟斷,一切回歸民權由人民說了算的產物,而「偽市場經濟」的體制使得上層社會的財富可以利益最大化,通過一系列的金融手段和法律漏洞把金錢洗白,從而快速累積財富,而窮人只能出賣時間,通過出賣時間積累財富,有些人甚至連時間都無法出賣,而無法出賣時間又無耕地資源的工人更容易失業,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偽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容易被財團或者政客操縱,財團和政客往往會形成聯姻關係,二者的影響可以干預民間社會團體的自主決斷,從而使得「民間社團」力量不存在任何獨立性,使得「民間社團」變相地成為強權政治和壟斷勢力的「傀儡」,這些「民間社團」一旦成為「傀儡」對於市場經濟的傷害是巨大的,這只會加速壟斷的規模,從而使得民生經濟面臨凋零。 最終,任何商業模式的誕生就成了剝削窮人為富人創造財富的工具,例如「傳銷」的「多級分銷」以及互聯網產品的「旁氏騙局」就是最生動的例子。 傳銷的定義:傳銷的形成是利用草根窮人,如剛畢業的學生,失業在家的勞動力,通過多級分銷灌輸他們可以成功,製造虛假的成功典範讓更多人相信他們的理論是真的,成功是可以複製的,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傳銷為何如此猖獗是因為傳銷是一套成熟的商業模式,不管傳銷被包裝成「互聯網加」還是其他什麼噱頭,始終改變不了發展下線的本質,不管他們利用什麼經濟學理論,傳銷的本質是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的,然而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成長環境是各不相同的,智商和情商亦都是有差異的,因此世界上沒有一套什麼成功模式可以追尋,而所有的成功學都是基於傳銷的商業模式而衍生的。 形成貨幣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因素 貨幣的價值取決於資訊的對稱,貨幣的本質只是單純意義上的「兌換媒介」,而非顛覆貨幣的本質,淪為控制人的消費行為以及干涉人的思想價值觀的工具,貨幣的重要性在於流通和兌換,然而自從人類發明貨幣之後,寄託於貨幣太多的功能,卻忽視了形成貨幣本身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是什麼。 如果說形成貨幣的物質條件是生產資料,是物質產能的話,那麼形成貨幣的精神條件則是知識,技能,思想等;這些非物質的資產才是最大的創造,工業化的後果使得生產資料不是基本財富了,思想財富,知識財富,技能財富也是同樣重要的財富。 對內主權貨幣緊縮的優勢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錯誤的被一些經濟學觀點給洗腦,比如通過對內貨幣膨脹,促進民間消費,從而拉動民間的消費能力,事實是這個觀點並不適宜於一些國家,特別是還在處於「啟蒙發展階段」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人民不會因為貨幣的膨脹而在短時間內改變消費習慣,相反貨幣對內貶值只會更加制約他們的消費購買能力。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貨幣泡沫化的後果會使得財富縮水,筆者認為,一個合理的社會,人民的財富不應該是通過溢價獲得,而是應該民間等值交換需求,所以去貨幣競價功能結束貨幣溢價時代是未來經濟學研究的重點。 因此我提出的「去貨幣競價溢價功能,對內部環境實行貨幣緊縮」的觀點,可以持續不斷地給主權貨幣進行信譽加持,特別是在就業失衡、社會福利低下、資源趨向於壟斷,創業和就業異常困難的國家,貨幣緊縮可以保證該國家的人民財富不至於縮水,通過緊縮能夠減少貨幣使用量,遏制投機。 剩餘時間貨幣假說解釋 「剩餘時間貨幣假說」被稱為無產者貨幣,是由民間經濟學家俞小明正式提出,是指窮人只剩下時間,也只有時間可以轉換成剩餘價值,最終變現成貨幣,再由貨幣去購買生活必需品,然而俞小明認為,這種模式對於窮人來說是不利的,如果窮人的時間換算成廉價的貨幣單位,或者說他們的時間無法轉換成生產力,他們的技能無法為別人服務,他們所製作出來的商品無法銷售出去,他們的知識產權以及「精神財富」無法獲得市場,那麼也就意味著他們的時間無法獲得足夠的貨幣去支付他們的生活成本,那麼他們就只能延長工作時間去獲取貨幣,而壟斷資源的那部分人卻可以把自己的時間大方的騰出來用於旅遊消遣,因為這部分人可以通過貨幣去購買窮人的時間,而窮人因為無法創造出貨幣被迫去接受不公平的低薪福利。 試想,例如失業期間,城市裏的工人如果不能用時間去獲得等額的工作機會,那麼他們只能在家休息,如果沒有人購買他們的技能服務或者剩餘時間,那麼他們的時間就會成為生活的累贅,時間就成了每天的日常消費品,例如在一個沒有福利制的國家,你失業的時候,你必須一日三餐維持正常的開支,這個時候你就成了完全的沒有收入來源的消費者。 相比較而言,那些擁有體制保護傘的財團和個人他們卻是最終的受益者,因為趨於集中的資源容易形成更好的壟斷,也更容易為體制內的人進行利益分配,如果把體制比喻為一道牆,牆內的人可以擁有更好的福利,更健康的食品,更多的時間用來消費,他們所創造的剩餘價值,諸如他們個人的知識產品,技能服務,數字出版作品等等都有體制內的買家進行資源對接,甚至可以以國家購買的形式支付這些人報酬,而且這些人可以獲得比市場價格更高的報酬。 同樣是一幅畫,可能有的人畫了一輩子精品畫都賣不出去一副,而體制內的人他可能隨便畫一幅「劣品畫」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報酬,因為體制內的資源趨於壟斷,所以同樣的一件藝術品,優秀的作品不一定能夠賣出去,相反差的或許能賣出高價。而民間的消費能力「見乏」他們沒有實際購買能力,因此這位體制外的畫家如果要想把自己的畫賣出一個好價錢就必須去找體制內的買家。 由於體制外的消費群體沒有消費能力,所以他們會拼命的砍價,或者壓低你的商品和服務價格,使得市場經濟形成了一個「劣幣淘汰優幣」的怪像,因為體制外的賣家是需要逐利的,當他們發現自己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和金錢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消費群體市場,優質的產品因為價格問題遭到了商品滯銷時,於是他們只能把歪腦筋動在商品上,例如降低商品的品質或者換一個知名的包裝,把產品變成假冒偽劣名牌,然後利用各種商業套路和資訊的不對稱,把劣質的產品賣出去,從而獲取利潤。 當這樣的畸形經濟膨脹到一定時候,如果主權貨幣又濫發貨幣進行雪上添霜,那麼劣質的商品就會擴大生產劣質商品的產能,從而使得龐大的劣質商品充斥著市場,使得那些優質商品徹底沒有了生存空間,當消費者發現市場上所購買的商品使用壽命減少或者產品品質沒有以前好的時候,他們就會放棄國內選擇,把選擇放到海外,尋找他們自認為性價比高又放心安全的商品。 如何給剩餘時間貨幣進行信譽加持? 假設當一個國家的主權貨幣信譽破產的時候,那麼誰才有權給未來的貨幣進行信譽加持呢?每次當我想起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在思考並總結答案。 我得出了一個公式 無產者個人貨幣=用剩餘時間來獲得。 主權貨幣=用產能去置換貨幣發行量。 我認為個人、國家、社會團體都有權利為未來的貨幣進行信譽加持,我的理由是「這三者之間都可能會發生信譽破產和信譽違約」,既然這三者之間都可能會發生信譽破產的狀況,那麼我們又為何要讓這三者都有權利進行信譽加持呢? 例如當一個創業者他急需要一筆金錢創業,可是他的父母或者金融機構都不願意貸款給他的時候,他又該怎麼辦?我們分析了為什麼父母和金融機構不願意貸款給他的原因,因為他沒有實物等房產進行抵押,名下也沒有註冊登記的固定資產,這個時候如果他需要獲得「創業貨幣」的時候就必須去上班打工,如果他要想在短時間內獲得貨幣是極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除非是去犯罪劫財了,那麼如果他可以自己發行貨幣,並得到國家和民眾的承認,結果又會怎麼樣呢? 假設他沒有犯罪印刷偽鈔,而是當他發行完畢自己的貨幣,然後獲得了主權貨幣的承認,並允許他的貨幣在市場中流通,也就是說國家做出了對他的貨幣擔保,允許他自己發行貨幣,並給他一定的授權額度以及授權他自行發佈貨幣的流通量,那麼他接下去又該如何做來避免自己的違約風險呢? 如果這位創業青年創業失敗了,又誰為此買單?抱著這個問題,我們不如去嘗試下做一些回答,對於這位青年來說,能產生剩餘價值的價值才叫資本,也只有產生剩餘價值的價值才能用來償還自己的債務,那麼我們發現這位青年的身上能夠產生剩餘價值的只有自己的剩餘時間,如果他不願意出讓自己的剩餘時間又談何產生剩餘價值,無法用時間產生剩餘價值的價值也就無法用來還清債務,那麼他的剩餘時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也就無法給剩餘時間進行信譽加持,因此對於這位青年來說,他所能發行的貨幣單位就是進行了信譽加持的剩餘時間。 那麼他應該如何對自己的剩餘時間進行信譽加持呢? 在上述談到的「形成貨幣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因素」章節裏面,我重點闡述了形成的精神條件是什麼,顧名思義,形成精神條件的就是我說的「思想財富、知識財富、技能財富」,例如這位青年用自己的剩餘時間畫了一副畫作,他利用自己的知識寫了一本書,或者他利用自己的技能安裝了一款設備,或者通過剩餘時間傳授了自己的某些技能,這些都可以被定義為他所具備的「精神財富」,然而傳統意義上的「精神財富」是無法進行貨幣量化的,也就是說只有物質產能才能量化成國家行為的貨幣,國家才會通過產能等要素向市場投放貨幣量,那麼這些「精神財富」如果要想轉變成以貨幣為單位的資本就需要產生諸如「軟體」、「電子書」「視頻動畫」等等一系列可以產生精神剩餘價值的商品,然後通過精神剩餘價值的商品實現實際商品的附加值,通過對這些「原創」內容實現信譽加持,從而兌換成知識資本。 這個時候,我們發現這些「原創」內容其實是具備製造產能的,那麼國家是否可以對這些「原創」內容建立一個龐大的數據監控系統,從而更好更有效的進行甄別呢?例如通過對這些「精神財富」進行價值挖掘計算出合理的「市場估值產能」,是不是就可以貸款給創業者?或者允許這些創業者自己發行一定數額且國家允許的貨幣呢? 既然「原創精神財富」是可以製造出產能的,接下去就是對這些「精神財富」進行估值和信譽評級,通過互聯網數據量化、專業甄別和市場銷售情況等眾多指標,來量化這些「原創價值」,對可量化,能夠實現市場盈利預期的「原創」頒發高等級的「貨幣量化」證書,允許他們自己發行一定額度的貨幣。 對於那些市場風險較高的「原創價值」,頒發低等級的「貨幣量化」證書,規定他們一旦違約情況發生,必須向國家負責,例如當你創業失敗,還清不了債務的時候,你的債權人就是國家,國家可以叫你去服兵役,或者強制讓你去做社會志願者去服務社會,這些替代方案都能解決違約風險。 最後為了破除壟斷行為的發生,應該以國家行為方式出面,建立一系列的原創消費和交易平臺,把平臺交給國家而非交給財團,把信譽評級交給公眾,通過消費滿意度指數的真實回饋,來對這些「原創價值」進行信譽評級,最終錄入到國家級別的資料庫,同樣對於那些實際產生的商品,以及每個產品品牌都應該以大數據的方式進行品質評級和信譽評級,而評級的權利不僅僅只有國家層面的信譽評級,還應該建立一套消費主體的信譽評級,實現雙重評級,消費群體的信譽評級權重應該高於國家的信譽評級。 消費者置換授權證書系統模式的建設 當每個人的剩餘時間都有一張「有效的授權證書」,前提條件是有效,並且可以在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裏面實現大數據的管理和監管,那麼這種剩餘時間的授權證書可以被有償的使用,那麼就可以解決社會的就業和創業問題。 那麼這些「授權證書」就具備了交易的功能同時也具備了消費的功能,所以我把這類授權證書統稱為「消費者置換授權證書」,當每個人的時間被標籤成各種授權過的例如「技能服務證書」、「原創數字產權證書」、「非物質文化證書」的時候,他們的證書就可以實現貨幣的交易和彼此證書的置換,從而達到例如教育技能的置換、資訊的置換、彼此剩餘時間的置換等等。 建立證書的贖回、註銷、機制和黑名單管理 我們所處的社會是被標籤化的社會,每個人身上的標籤越多那麼你就越有價碼,價碼越多於是標籤也就越多,標籤越多各種各樣的證書、榮譽也就越來越多,然而當一個社會發生系統性經濟崩盤的時候,往往擁有這些眾多證書的人無法為社會做出什麼,他們獲得證書的同時也在消費自己的貨幣和資源,但是這些證書可以幫助他們獲得光環,然而僅僅是光環的作用嗎?證書的背後必然有利益的關係,但是這種證書綁定利益的關係必須打破,打破的辦法就是我提倡的「建立消費者置換授權證書系統模式」,當證書和利益的關係發展質變之後,我們發現證書才具備了其真正的功能,我一直強調證書具備交易功能,但是這些交易的功能應該回歸到消費層面,而非教育層面,證書的功能重要性在於促進消費,促銷商品的置換,而非是鍍金作為人的個體,真正需要對證書鍍金的不是國家機構,不是教育機構,而是消費群體,只有消費者認可你的產品證書,你的剩餘時間價值是有效的,他們才願意置換和交易你的信譽證書,你的證書才能實現等同於貨幣的價值。 所以我們不僅需要建立一套傳統意義上的證書贖回機制,更需要對我的新發明建立一套證書的贖回機制,我認為證書的贖回機制應該建立在違約的責任基礎上,配合司法建立起一套未來的社會經濟信譽框架,以證書的頒發和贖回作為機制,個人、商業團體和政府都可以頒發自己的證書,也可以進行違約贖回,政府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例如建立一套違約的黑名單制度,以及建立一套禁受證書的法律,規定在什麼情況下證書會失效,然後這些證書應該怎麼進行贖回,政府要做的就是監管,而個人和商業團體所發佈的證書需要由經歷市場的淘汰和考驗,最終還是應該交給消費主體者來決定哪個機構頒發的證書更有權重。 當一個人的死亡和產品的壽終正寢,這些證書也就意味著失效,這個時候就需要對證書進行註銷;所以建立起這樣的一套贖回機制亦是重要的,當然在人類未來實現大數據的可能下,這些都是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實現的。 福利證書框架的制度核心是杜絕浪費 失業和貧困人員首先應該獲得相應的福利證書,獲得福利證書可以獲得物質救濟,由國家行為為此買單,通過救濟的方式消化庫存,把本應該交由市場所積壓和浪費的生產資料轉變成救濟物資,從而消化產能,持續物資的進出平衡,這樣做的好處在於物資不會過度浪費,而且容易及時消化處理掉,特別是針對食品領域,因為食品領域不方便保存,所以與其因為供需矛盾白白交給市場浪費,不如由政府干預把剩餘產能轉換成福利。

Summary
《剩餘時間和消費主體貨幣論》 作者:俞小明 前言: 面對那些崛起的大國,他們的經濟真的就騰飛了嗎?臺灣的經濟優勢在哪里?面對對岸大國的崛起,我希望通過對對岸的觀察來給出答案,以此發表我的「剩餘時間貨幣假說」觀點。 一個正常的市場經濟國家必定是消費代替投資為主體,而非投資代替消費為主導,我之所以要研究經濟學,目的在於防止再次引發的世界級金融海嘯,預防各種壟斷模式對於民生經濟的危害,這其中就包括消費壟斷和資本壟斷,其次我們需要打破行業資訊的不對稱,資訊的不對稱造就了各種「商業套路」,使得消費者無法獲取真實的資訊知情權,因此《剩餘時間消費論》是一本集合了生活經驗和經濟倫理關係的好書。 在工業化進程中,資源趨向於集中,資源集中的後果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依賴於資源擁有者,當代意義的無產並非是指私下沒有自己的財產,而是指無產者沒有自己的資源可以自主造血解決自身就業或創業的問題。 消費壟斷定義: 在工業化進程中,少數人利用自己手上的資源轉換成資本壟斷,逐漸實現了市場壟斷,通過市場壟斷模式佔據多數人的資源,從而改變了市場經濟的平衡關係,使得資本衍生出更多的剩餘價值,使得原本單純的貨幣屬性變得不再是真正的貨幣,而是成為了少數人用來壟斷資源和控制市場份額的工具,使得貨幣失去了其原本的屬性。 在此期間,「偽市場經濟體制」就成了他們財富洗白的制度,真正的市場經濟是一個沒有壟斷,一切回歸民權由人民說了算的產物,而「偽市場經濟」的體制使得上層社會的財富可以利益最大化,通過一系列的金融手段和法律漏洞把金錢洗白,從而快速累積財富,而窮人只能出賣時間,通過出賣時間積累財富,有些人甚至連時間都無法出賣,而無法出賣時間又無耕地資源的工人更容易失業,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偽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容易被財團或者政客操縱,財團和政客往往會形成聯姻關係,二者的影響可以干預民間社會團體的自主決斷,從而使得「民間社團」力量不存在任何獨立性,使得「民間社團」變相地成為強權政治和壟斷勢力的「傀儡」,這些「民間社團」一旦成為「傀儡」對於市場經濟的傷害是巨大的,這只會加速壟斷的規模,從而使得民生經濟面臨凋零。 最終,任何商業模式的誕生就成了剝削窮人為富人創造財富的工具,例如「傳銷」的「多級分銷」以及互聯網產品的「旁氏騙局」就是最生動的例子。 傳銷的定義:傳銷的形成是利用草根窮人,如剛畢業的學生,失業在家的勞動力,通過多級分銷灌輸他們可以成功,製造虛假的成功典範讓更多人相信他們的理論是真的,成功是可以複製的,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傳銷為何如此猖獗是因為傳銷是一套成熟的商業模式,不管傳銷被包裝成「互聯網加」還是其他什麼噱頭,始終改變不了發展下線的本質,不管他們利用什麼經濟學理論,傳銷的本質是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的,然而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成長環境是各不相同的,智商和情商亦都是有差異的,因此世界上沒有一套什麼成功模式可以追尋,而所有的成功學都是基於傳銷的商業模式而衍生的。 形成貨幣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因素 貨幣的價值取決於資訊的對稱,貨幣的本質只是單純意義上的「兌換媒介」,而非顛覆貨幣的本質,淪為控制人的消費行為以及干涉人的思想價值觀的工具,貨幣的重要性在於流通和兌換,然而自從人類發明貨幣之後,寄託於貨幣太多的功能,卻忽視了形成貨幣本身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是什麼。 如果說形成貨幣的物質條件是生產資料,是物質產能的話,那麼形成貨幣的精神條件則是知識,技能,思想等;這些非物質的資產才是最大的創造,工業化的後果使得生產資料不是基本財富了,思想財富,知識財富,技能財富也是同樣重要的財富。 對內主權貨幣緊縮的優勢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錯誤的被一些經濟學觀點給洗腦,比如通過對內貨幣膨脹,促進民間消費,從而拉動民間的消費能力,事實是這個觀點並不適宜於一些國家,特別是還在處於「啟蒙發展階段」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人民不會因為貨幣的膨脹而在短時間內改變消費習慣,相反貨幣對內貶值只會更加制約他們的消費購買能力。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貨幣泡沫化的後果會使得財富縮水,筆者認為,一個合理的社會,人民的財富不應該是通過溢價獲得,而是應該民間等值交換需求,所以去貨幣競價功能結束貨幣溢價時代是未來經濟學研究的重點。 因此我提出的「去貨幣競價溢價功能,對內部環境實行貨幣緊縮」的觀點,可以持續不斷地給主權貨幣進行信譽加持,特別是在就業失衡、社會福利低下、資源趨向於壟斷,創業和就業異常困難的國家,貨幣緊縮可以保證該國家的人民財富不至於縮水,通過緊縮能夠減少貨幣使用量,遏制投機。 剩餘時間貨幣假說解釋 「剩餘時間貨幣假說」被稱為無產者貨幣,是由民間經濟學家俞小明正式提出,是指窮人只剩下時間,也只有時間可以轉換成剩餘價值,最終變現成貨幣,再由貨幣去購買生活必需品,然而俞小明認為,這種模式對於窮人來說是不利的,如果窮人的時間換算成廉價的貨幣單位,或者說他們的時間無法轉換成生產力,他們的技能無法為別人服務,他們所製作出來的商品無法銷售出去,他們的知識產權以及「精神財富」無法獲得市場,那麼也就意味著他們的時間無法獲得足夠的貨幣去支付他們的生活成本,那麼他們就只能延長工作時間去獲取貨幣,而壟斷資源的那部分人卻可以把自己的時間大方的騰出來用於旅遊消遣,因為這部分人可以通過貨幣去購買窮人的時間,而窮人因為無法創造出貨幣被迫去接受不公平的低薪福利。 試想,例如失業期間,城市裏的工人如果不能用時間去獲得等額的工作機會,那麼他們只能在家休息,如果沒有人購買他們的技能服務或者剩餘時間,那麼他們的時間就會成為生活的累贅,時間就成了每天的日常消費品,例如在一個沒有福利制的國家,你失業的時候,你必須一日三餐維持正常的開支,這個時候你就成了完全的沒有收入來源的消費者。 相比較而言,那些擁有體制保護傘的財團和個人他們卻是最終的受益者,因為趨於集中的資源容易形成更好的壟斷,也更容易為體制內的人進行利益分配,如果把體制比喻為一道牆,牆內的人可以擁有更好的福利,更健康的食品,更多的時間用來消費,他們所創造的剩餘價值,諸如他們個人的知識產品,技能服務,數字出版作品等等都有體制內的買家進行資源對接,甚至可以以國家購買的形式支付這些人報酬,而且這些人可以獲得比市場價格更高的報酬。 同樣是一幅畫,可能有的人畫了一輩子精品畫都賣不出去一副,而體制內的人他可能隨便畫一幅「劣品畫」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報酬,因為體制內的資源趨於壟斷,所以同樣的一件藝術品,優秀的作品不一定能夠賣出去,相反差的或許能賣出高價。而民間的消費能力「見乏」他們沒有實際購買能力,因此這位體制外的畫家如果要想把自己的畫賣出一個好價錢就必須去找體制內的買家。 由於體制外的消費群體沒有消費能力,所以他們會拼命的砍價,或者壓低你的商品和服務價格,使得市場經濟形成了一個「劣幣淘汰優幣」的怪像,因為體制外的賣家是需要逐利的,當他們發現自己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和金錢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消費群體市場,優質的產品因為價格問題遭到了商品滯銷時,於是他們只能把歪腦筋動在商品上,例如降低商品的品質或者換一個知名的包裝,把產品變成假冒偽劣名牌,然後利用各種商業套路和資訊的不對稱,把劣質的產品賣出去,從而獲取利潤。 當這樣的畸形經濟膨脹到一定時候,如果主權貨幣又濫發貨幣進行雪上添霜,那麼劣質的商品就會擴大生產劣質商品的產能,從而使得龐大的劣質商品充斥著市場,使得那些優質商品徹底沒有了生存空間,當消費者發現市場上所購買的商品使用壽命減少或者產品品質沒有以前好的時候,他們就會放棄國內選擇,把選擇放到海外,尋找他們自認為性價比高又放心安全的商品。 如何給剩餘時間貨幣進行信譽加持? 假設當一個國家的主權貨幣信譽破產的時候,那麼誰才有權給未來的貨幣進行信譽加持呢?每次當我想起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在思考並總結答案。 我得出了一個公式 無產者個人貨幣=用剩餘時間來獲得。 主權貨幣=用產能去置換貨幣發行量。 我認為個人、國家、社會團體都有權利為未來的貨幣進行信譽加持,我的理由是「這三者之間都可能會發生信譽破產和信譽違約」,既然這三者之間都可能會發生信譽破產的狀況,那麼我們又為何要讓這三者都有權利進行信譽加持呢? 例如當一個創業者他急需要一筆金錢創業,可是他的父母或者金融機構都不願意貸款給他的時候,他又該怎麼辦?我們分析了為什麼父母和金融機構不願意貸款給他的原因,因為他沒有實物等房產進行抵押,名下也沒有註冊登記的固定資產,這個時候如果他需要獲得「創業貨幣」的時候就必須去上班打工,如果他要想在短時間內獲得貨幣是極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除非是去犯罪劫財了,那麼如果他可以自己發行貨幣,並得到國家和民眾的承認,結果又會怎麼樣呢? 假設他沒有犯罪印刷偽鈔,而是當他發行完畢自己的貨幣,然後獲得了主權貨幣的承認,並允許他的貨幣在市場中流通,也就是說國家做出了對他的貨幣擔保,允許他自己發行貨幣,並給他一定的授權額度以及授權他自行發佈貨幣的流通量,那麼他接下去又該如何做來避免自己的違約風險呢? 如果這位創業青年創業失敗了,又誰為此買單?抱著這個問題,我們不如去嘗試下做一些回答,對於這位青年來說,能產生剩餘價值的價值才叫資本,也只有產生剩餘價值的價值才能用來償還自己的債務,那麼我們發現這位青年的身上能夠產生剩餘價值的只有自己的剩餘時間,如果他不願意出讓自己的剩餘時間又談何產生剩餘價值,無法用時間產生剩餘價值的價值也就無法用來還清債務,那麼他的剩餘時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也就無法給剩餘時間進行信譽加持,因此對於這位青年來說,他所能發行的貨幣單位就是進行了信譽加持的剩餘時間。 那麼他應該如何對自己的剩餘時間進行信譽加持呢? 在上述談到的「形成貨幣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因素」章節裏面,我重點闡述了形成的精神條件是什麼,顧名思義,形成精神條件的就是我說的「思想財富、知識財富、技能財富」,例如這位青年用自己的剩餘時間畫了一副畫作,他利用自己的知識寫了一本書,或者他利用自己的技能安裝了一款設備,或者通過剩餘時間傳授了自己的某些技能,這些都可以被定義為他所具備的「精神財富」,然而傳統意義上的「精神財富」是無法進行貨幣量化的,也就是說只有物質產能才能量化成國家行為的貨幣,國家才會通過產能等要素向市場投放貨幣量,那麼這些「精神財富」如果要想轉變成以貨幣為單位的資本就需要產生諸如「軟體」、「電子書」「視頻動畫」等等一系列可以產生精神剩餘價值的商品,然後通過精神剩餘價值的商品實現實際商品的附加值,通過對這些「原創」內容實現信譽加持,從而兌換成知識資本。 這個時候,我們發現這些「原創」內容其實是具備製造產能的,那麼國家是否可以對這些「原創」內容建立一個龐大的數據監控系統,從而更好更有效的進行甄別呢?例如通過對這些「精神財富」進行價值挖掘計算出合理的「市場估值產能」,是不是就可以貸款給創業者?或者允許這些創業者自己發行一定數額且國家允許的貨幣呢? 既然「原創精神財富」是可以製造出產能的,接下去就是對這些「精神財富」進行估值和信譽評級,通過互聯網數據量化、專業甄別和市場銷售情況等眾多指標,來量化這些「原創價值」,對可量化,能夠實現市場盈利預期的「原創」頒發高等級的「貨幣量化」證書,允許他們自己發行一定額度的貨幣。 對於那些市場風險較高的「原創價值」,頒發低等級的「貨幣量化」證書,規定他們一旦違約情況發生,必須向國家負責,例如當你創業失敗,還清不了債務的時候,你的債權人就是國家,國家可以叫你去服兵役,或者強制讓你去做社會志願者去服務社會,這些替代方案都能解決違約風險。 最後為了破除壟斷行為的發生,應該以國家行為方式出面,建立一系列的原創消費和交易平臺,把平臺交給國家而非交給財團,把信譽評級交給公眾,通過消費滿意度指數的真實回饋,來對這些「原創價值」進行信譽評級,最終錄入到國家級別的資料庫,同樣對於那些實際產生的商品,以及每個產品品牌都應該以大數據的方式進行品質評級和信譽評級,而評級的權利不僅僅只有國家層面的信譽評級,還應該建立一套消費主體的信譽評級,實現雙重評級,消費群體的信譽評級權重應該高於國家的信譽評級。 消費者置換授權證書系統模式的建設 當每個人的剩餘時間都有一張「有效的授權證書」,前提條件是有效,並且可以在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裏面實現大數據的管理和監管,那麼這種剩餘時間的授權證書可以被有償的使用,那麼就可以解決社會的就業和創業問題。 那麼這些「授權證書」就具備了交易的功能同時也具備了消費的功能,所以我把這類授權證書統稱為「消費者置換授權證書」,當每個人的時間被標籤成各種授權過的例如「技能服務證書」、「原創數字產權證書」、「非物質文化證書」的時候,他們的證書就可以實現貨幣的交易和彼此證書的置換,從而達到例如教育技能的置換、資訊的置換、彼此剩餘時間的置換等等。 建立證書的贖回、註銷、機制和黑名單管理 我們所處的社會是被標籤化的社會,每個人身上的標籤越多那麼你就越有價碼,價碼越多於是標籤也就越多,標籤越多各種各樣的證書、榮譽也就越來越多,然而當一個社會發生系統性經濟崩盤的時候,往往擁有這些眾多證書的人無法為社會做出什麼,他們獲得證書的同時也在消費自己的貨幣和資源,但是這些證書可以幫助他們獲得光環,然而僅僅是光環的作用嗎?證書的背後必然有利益的關係,但是這種證書綁定利益的關係必須打破,打破的辦法就是我提倡的「建立消費者置換授權證書系統模式」,當證書和利益的關係發展質變之後,我們發現證書才具備了其真正的功能,我一直強調證書具備交易功能,但是這些交易的功能應該回歸到消費層面,而非教育層面,證書的功能重要性在於促進消費,促銷商品的置換,而非是鍍金作為人的個體,真正需要對證書鍍金的不是國家機構,不是教育機構,而是消費群體,只有消費者認可你的產品證書,你的剩餘時間價值是有效的,他們才願意置換和交易你的信譽證書,你的證書才能實現等同於貨幣的價值。 所以我們不僅需要建立一套傳統意義上的證書贖回機制,更需要對我的新發明建立一套證書的贖回機制,我認為證書的贖回機制應該建立在違約的責任基礎上,配合司法建立起一套未來的社會經濟信譽框架,以證書的頒發和贖回作為機制,個人、商業團體和政府都可以頒發自己的證書,也可以進行違約贖回,政府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例如建立一套違約的黑名單制度,以及建立一套禁受證書的法律,規定在什麼情況下證書會失效,然後這些證書應該怎麼進行贖回,政府要做的就是監管,而個人和商業團體所發佈的證書需要由經歷市場的淘汰和考驗,最終還是應該交給消費主體者來決定哪個機構頒發的證書更有權重。 當一個人的死亡和產品的壽終正寢,這些證書也就意味著失效,這個時候就需要對證書進行註銷;所以建立起這樣的一套贖回機制亦是重要的,當然在人類未來實現大數據的可能下,這些都是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實現的。 福利證書框架的制度核心是杜絕浪費 失業和貧困人員首先應該獲得相應的福利證書,獲得福利證書可以獲得物質救濟,由國家行為為此買單,通過救濟的方式消化庫存,把本應該交由市場所積壓和浪費的生產資料轉變成救濟物資,從而消化產能,持續物資的進出平衡,這樣做的好處在於物資不會過度浪費,而且容易及時消化處理掉,特別是針對食品領域,因為食品領域不方便保存,所以與其因為供需矛盾白白交給市場浪費,不如由政府干預把剩餘產能轉換成福利。

Excerpt
《剩餘時間和消費主體貨幣論》 作者:俞小明 前言: 面對那些崛起的大國,他們的經濟真的就騰飛了嗎?臺灣的經濟優勢在哪里?面對對岸大國的崛起,我希望通過對對岸的觀察來給出答案,以此發表我的「剩餘時間貨幣假說」觀點。 一個正常的市場經濟國家必定是消費代替投資為主體,而非投資代替消費為主導,我之所以要研究經濟學,目的在於防止再次引發的世界級金融海嘯,預防各種壟斷模式對於民生經濟的危害,這其中就包括消費壟斷和資本壟斷,其次我們需要打破行業資訊的不對稱,資訊的不對稱造就了各種「商業套路」,使得消費者無法獲取真實的資訊知情權,因此《剩餘時間消費論》是一本集合了生活經驗和經濟倫理關係的好書。 在工業化進程中,資源趨向於集中,資源集中的後果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依賴於資源擁有者,當代意義的無產並非是指私下沒有自己的財產,而是指無產者沒有自己的資源可以自主造血解決自身就業或創業的問題。 消費壟斷定義: 在工業化進程中,少數人利用自己手上的資源轉換成資本壟斷,逐漸實現了市場壟斷,通過市場壟斷模式佔據多數人的資源,從而改變了市場經濟的平衡關係,使得資本衍生出更多的剩餘價值,使得原本單純的貨幣屬性變得不再是真正的貨幣,而是成為了少數人用來壟斷資源和控制市場份額的工具,使得貨幣失去了其原本的屬性。 在此期間,「偽市場經濟體制」就成了他們財富洗白的制度,真正的市場經濟是一個沒有壟斷,一切回歸民權由人民說了算的產物,而「偽市場經濟」的體制使得上層社會的財富可以利益最大化,通過一系列的金融手段和法律漏洞把金錢洗白,從而快速累積財富,而窮人只能出賣時間,通過出賣時間積累財富,有些人甚至連時間都無法出賣,而無法出賣時間又無耕地資源的工人更容易失業,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偽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容易被財團或者政客操縱,財團和政客往往會形成聯姻關係,二者的影響可以干預民間社會團體的自主決斷,從而使得「民間社團」力量不存在任何獨立性,使得「民間社團」變相地成為強權政治和壟斷勢力的「傀儡」,這些「民間社團」一旦成為「傀儡」對於市場經濟的傷害是巨大的,這只會加速壟斷的規模,從而使得民生經濟面臨凋零。 最終,任何商業模式的誕生就成了剝削窮人為富人創造財富的工具,例如「傳銷」的「多級分銷」以及互聯網產品的「旁氏騙局」就是最生動的例子。 傳銷的定義:傳銷的形成是利用草根窮人,如剛畢業的學生,失業在家的勞動力,通過多級分銷灌輸他們可以成功,製造虛假的成功典範讓更多人相信他們的理論是真的,成功是可以複製的,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傳銷為何如此猖獗是因為傳銷是一套成熟的商業模式,不管傳銷被包裝成「互聯網加」還是其他什麼噱頭,始終改變不了發展下線的本質,不管他們利用什麼經濟學理論,傳銷的本質是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的,然而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成長環境是各不相同的,智商和情商亦都是有差異的,因此世界上沒有一套什麼成功模式可以追尋,而所有的成功學都是基於傳銷的商業模式而衍生的。 形成貨幣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因素 貨幣的價值取決於資訊的對稱,貨幣的本質只是單純意義上的「兌換媒介」,而非顛覆貨幣的本質,淪為控制人的消費行為以及干涉人的思想價值觀的工具,貨幣的重要性在於流通和兌換,然而自從人類發明貨幣之後,寄託於貨幣太多的功能,卻忽視了形成貨幣本身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是什麼。 如果說形成貨幣的物質條件是生產資料,是物質產能的話,那麼形成貨幣的精神條件則是知識,技能,思想等;這些非物質的資產才是最大的創造,工業化的後果使得生產資料不是基本財富了,思想財富,知識財富,技能財富也是同樣重要的財富。 對內主權貨幣緊縮的優勢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錯誤的被一些經濟學觀點給洗腦,比如通過對內貨幣膨脹,促進民間消費,從而拉動民間的消費能力,事實是這個觀點並不適宜於一些國家,特別是還在處於「啟蒙發展階段」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人民不會因為貨幣的膨脹而在短時間內改變消費習慣,相反貨幣對內貶值只會更加制約他們的消費購買能力。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貨幣泡沫化的後果會使得財富縮水,筆者認為,一個合理的社會,人民的財富不應該是通過溢價獲得,而是應該民間等值交換需求,所以去貨幣競價功能結束貨幣溢價時代是未來經濟學研究的重點。 因此我提出的「去貨幣競價溢價功能,對內部環境實行貨幣緊縮」的觀點,可以持續不斷地給主權貨幣進行信譽加持,特別是在就業失衡、社會福利低下、資源趨向於壟斷,創業和就業異常困難的國家,貨幣緊縮可以保證該國家的人民財富不至於縮水,通過緊縮能夠減少貨幣使用量,遏制投機。 剩餘時間貨幣假說解釋 「剩餘時間貨幣假說」被稱為無產者貨幣,是由民間經濟學家俞小明正式提出,是指窮人只剩下時間,也只有時間可以轉換成剩餘價值,最終變現成貨幣,再由貨幣去購買生活必需品,然而俞小明認為,這種模式對於窮人來說是不利的,如果窮人的時間換算成廉價的貨幣單位,或者說他們的時間無法轉換成生產力,他們的技能無法為別人服務,他們所製作出來的商品無法銷售出去,他們的知識產權以及「精神財富」無法獲得市場,那麼也就意味著他們的時間無法獲得足夠的貨幣去支付他們的生活成本,那麼他們就只能延長工作時間去獲取貨幣,而壟斷資源的那部分人卻可以把自己的時間大方的騰出來用於旅遊消遣,因為這部分人可以通過貨幣去購買窮人的時間,而窮人因為無法創造出貨幣被迫去接受不公平的低薪福利。 試想,例如失業期間,城市裏的工人如果不能用時間去獲得等額的工作機會,那麼他們只能在家休息,如果沒有人購買他們的技能服務或者剩餘時間,那麼他們的時間就會成為生活的累贅,時間就成了每天的日常消費品,例如在一個沒有福利制的國家,你失業的時候,你必須一日三餐維持正常的開支,這個時候你就成了完全的沒有收入來源的消費者。 相比較而言,那些擁有體制保護傘的財團和個人他們卻是最終的受益者,因為趨於集中的資源容易形成更好的壟斷,也更容易為體制內的人進行利益分配,如果把體制比喻為一道牆,牆內的人可以擁有更好的福利,更健康的食品,更多的時間用來消費,他們所創造的剩餘價值,諸如他們個人的知識產品,技能服務,數字出版作品等等都有體制內的買家進行資源對接,甚至可以以國家購買的形式支付這些人報酬,而且這些人可以獲得比市場價格更高的報酬。 同樣是一幅畫,可能有的人畫了一輩子精品畫都賣不出去一副,而體制內的人他可能隨便畫一幅「劣品畫」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報酬,因為體制內的資源趨於壟斷,所以同樣的一件藝術品,優秀的作品不一定能夠賣出去,相反差的或許能賣出高價。而民間的消費能力「見乏」他們沒有實際購買能力,因此這位體制外的畫家如果要想把自己的畫賣出一個好價錢就必須去找體制內的買家。 由於體制外的消費群體沒有消費能力,所以他們會拼命的砍價,或者壓低你的商品和服務價格,使得市場經濟形成了一個「劣幣淘汰優幣」的怪像,因為體制外的賣家是需要逐利的,當他們發現自己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和金錢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消費群體市場,優質的產品因為價格問題遭到了商品滯銷時,於是他們只能把歪腦筋動在商品上,例如降低商品的品質或者換一個知名的包裝,把產品變成假冒偽劣名牌,然後利用各種商業套路和資訊的不對稱,把劣質的產品賣出去,從而獲取利潤。 當這樣的畸形經濟膨脹到一定時候,如果主權貨幣又濫發貨幣進行雪上添霜,那麼劣質的商品就會擴大生產劣質商品的產能,從而使得龐大的劣質商品充斥著市場,使得那些優質商品徹底沒有了生存空間,當消費者發現市場上所購買的商品使用壽命減少或者產品品質沒有以前好的時候,他們就會放棄國內選擇,把選擇放到海外,尋找他們自認為性價比高又放心安全的商品。 如何給剩餘時間貨幣進行信譽加持? 假設當一個國家的主權貨幣信譽破產的時候,那麼誰才有權給未來的貨幣進行信譽加持呢?每次當我想起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在思考並總結答案。 我得出了一個公式 無產者個人貨幣=用剩餘時間來獲得。 主權貨幣=用產能去置換貨幣發行量。 我認為個人、國家、社會團體都有權利為未來的貨幣進行信譽加持,我的理由是「這三者之間都可能會發生信譽破產和信譽違約」,既然這三者之間都可能會發生信譽破產的狀況,那麼我們又為何要讓這三者都有權利進行信譽加持呢? 例如當一個創業者他急需要一筆金錢創業,可是他的父母或者金融機構都不願意貸款給他的時候,他又該怎麼辦?我們分析了為什麼父母和金融機構不願意貸款給他的原因,因為他沒有實物等房產進行抵押,名下也沒有註冊登記的固定資產,這個時候如果他需要獲得「創業貨幣」的時候就必須去上班打工,如果他要想在短時間內獲得貨幣是極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除非是去犯罪劫財了,那麼如果他可以自己發行貨幣,並得到國家和民眾的承認,結果又會怎麼樣呢? 假設他沒有犯罪印刷偽鈔,而是當他發行完畢自己的貨幣,然後獲得了主權貨幣的承認,並允許他的貨幣在市場中流通,也就是說國家做出了對他的貨幣擔保,允許他自己發行貨幣,並給他一定的授權額度以及授權他自行發佈貨幣的流通量,那麼他接下去又該如何做來避免自己的違約風險呢? 如果這位創業青年創業失敗了,又誰為此買單?抱著這個問題,我們不如去嘗試下做一些回答,對於這位青年來說,能產生剩餘價值的價值才叫資本,也只有產生剩餘價值的價值才能用來償還自己的債務,那麼我們發現這位青年的身上能夠產生剩餘價值的只有自己的剩餘時間,如果他不願意出讓自己的剩餘時間又談何產生剩餘價值,無法用時間產生剩餘價值的價值也就無法用來還清債務,那麼他的剩餘時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也就無法給剩餘時間進行信譽加持,因此對於這位青年來說,他所能發行的貨幣單位就是進行了信譽加持的剩餘時間。 那麼他應該如何對自己的剩餘時間進行信譽加持呢? 在上述談到的「形成貨幣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因素」章節裏面,我重點闡述了形成的精神條件是什麼,顧名思義,形成精神條件的就是我說的「思想財富、知識財富、技能財富」,例如這位青年用自己的剩餘時間畫了一副畫作,他利用自己的知識寫了一本書,或者他利用自己的技能安裝了一款設備,或者通過剩餘時間傳授了自己的某些技能,這些都可以被定義為他所具備的「精神財富」,然而傳統意義上的「精神財富」是無法進行貨幣量化的,也就是說只有物質產能才能量化成國家行為的貨幣,國家才會通過產能等要素向市場投放貨幣量,那麼這些「精神財富」如果要想轉變成以貨幣為單位的資本就需要產生諸如「軟體」、「電子書」「視頻動畫」等等一系列可以產生精神剩餘價值的商品,然後通過精神剩餘價值的商品實現實際商品的附加值,通過對這些「原創」內容實現信譽加持,從而兌換成知識資本。 這個時候,我們發現這些「原創」內容其實是具備製造產能的,那麼國家是否可以對這些「原創」內容建立一個龐大的數據監控系統,從而更好更有效的進行甄別呢?例如通過對這些「精神財富」進行價值挖掘計算出合理的「市場估值產能」,是不是就可以貸款給創業者?或者允許這些創業者自己發行一定數額且國家允許的貨幣呢? 既然「原創精神財富」是可以製造出產能的,接下去就是對這些「精神財富」進行估值和信譽評級,通過互聯網數據量化、專業甄別和市場銷售情況等眾多指標,來量化這些「原創價值」,對可量化,能夠實現市場盈利預期的「原創」頒發高等級的「貨幣量化」證書,允許他們自己發行一定額度的貨幣。 對於那些市場風險較高的「原創價值」,頒發低等級的「貨幣量化」證書,規定他們一旦違約情況發生,必須向國家負責,例如當你創業失敗,還清不了債務的時候,你的債權人就是國家,國家可以叫你去服兵役,或者強制讓你去做社會志願者去服務社會,這些替代方案都能解決違約風險。 最後為了破除壟斷行為的發生,應該以國家行為方式出面,建立一系列的原創消費和交易平臺,把平臺交給國家而非交給財團,把信譽評級交給公眾,通過消費滿意度指數的真實回饋,來對這些「原創價值」進行信譽評級,最終錄入到國家級別的資料庫,同樣對於那些實際產生的商品,以及每個產品品牌都應該以大數據的方式進行品質評級和信譽評級,而評級的權利不僅僅只有國家層面的信譽評級,還應該建立一套消費主體的信譽評級,實現雙重評級,消費群體的信譽評級權重應該高於國家的信譽評級。 消費者置換授權證書系統模式的建設 當每個人的剩餘時間都有一張「有效的授權證書」,前提條件是有效,並且可以在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裏面實現大數據的管理和監管,那麼這種剩餘時間的授權證書可以被有償的使用,那麼就可以解決社會的就業和創業問題。 那麼這些「授權證書」就具備了交易的功能同時也具備了消費的功能,所以我把這類授權證書統稱為「消費者置換授權證書」,當每個人的時間被標籤成各種授權過的例如「技能服務證書」、「原創數字產權證書」、「非物質文化證書」的時候,他們的證書就可以實現貨幣的交易和彼此證書的置換,從而達到例如教育技能的置換、資訊的置換、彼此剩餘時間的置換等等。 建立證書的贖回、註銷、機制和黑名單管理 我們所處的社會是被標籤化的社會,每個人身上的標籤越多那麼你就越有價碼,價碼越多於是標籤也就越多,標籤越多各種各樣的證書、榮譽也就越來越多,然而當一個社會發生系統性經濟崩盤的時候,往往擁有這些眾多證書的人無法為社會做出什麼,他們獲得證書的同時也在消費自己的貨幣和資源,但是這些證書可以幫助他們獲得光環,然而僅僅是光環的作用嗎?證書的背後必然有利益的關係,但是這種證書綁定利益的關係必須打破,打破的辦法就是我提倡的「建立消費者置換授權證書系統模式」,當證書和利益的關係發展質變之後,我們發現證書才具備了其真正的功能,我一直強調證書具備交易功能,但是這些交易的功能應該回歸到消費層面,而非教育層面,證書的功能重要性在於促進消費,促銷商品的置換,而非是鍍金作為人的個體,真正需要對證書鍍金的不是國家機構,不是教育機構,而是消費群體,只有消費者認可你的產品證書,你的剩餘時間價值是有效的,他們才願意置換和交易你的信譽證書,你的證書才能實現等同於貨幣的價值。 所以我們不僅需要建立一套傳統意義上的證書贖回機制,更需要對我的新發明建立一套證書的贖回機制,我認為證書的贖回機制應該建立在違約的責任基礎上,配合司法建立起一套未來的社會經濟信譽框架,以證書的頒發和贖回作為機制,個人、商業團體和政府都可以頒發自己的證書,也可以進行違約贖回,政府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例如建立一套違約的黑名單制度,以及建立一套禁受證書的法律,規定在什麼情況下證書會失效,然後這些證書應該怎麼進行贖回,政府要做的就是監管,而個人和商業團體所發佈的證書需要由經歷市場的淘汰和考驗,最終還是應該交給消費主體者來決定哪個機構頒發的證書更有權重。 當一個人的死亡和產品的壽終正寢,這些證書也就意味著失效,這個時候就需要對證書進行註銷;所以建立起這樣的一套贖回機制亦是重要的,當然在人類未來實現大數據的可能下,這些都是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實現的。 福利證書框架的制度核心是杜絕浪費 失業和貧困人員首先應該獲得相應的福利證書,獲得福利證書可以獲得物質救濟,由國家行為為此買單,通過救濟的方式消化庫存,把本應該交由市場所積壓和浪費的生產資料轉變成救濟物資,從而消化產能,持續物資的進出平衡,這樣做的好處在於物資不會過度浪費,而且容易及時消化處理掉,特別是針對食品領域,因為食品領域不方便保存,所以與其因為供需矛盾白白交給市場浪費,不如由政府干預把剩餘產能轉換成福利。

Table of Contents
消費壟斷定義: 形成貨幣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因素 對內主權貨幣緊縮的優勢 剩餘時間貨幣假說解釋 如何給剩餘時間貨幣進行信譽加持? 那麼他應該如何對自己的剩餘時間進行信譽加持呢? 消費者置換授權證書系統模式的建設 建立證書的贖回、註銷、機制和黑名單管理 福利證書框架的制度核心是杜絕浪費

 
 



Copyright © World Library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eBooks from Project Gutenberg are sponsored by the World Library Foundation,
a 501c(4) Member's Support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is NOT affiliated with any governmental agency or department.